当前位置:首页>>思政工作
职业教育和产教融合有“三个必由之路”
发布时间:2024-11-25  查看次数:
11月21日,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“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”平行会议在天津成功召开。大会上,中国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强调,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的光荣使命,尤为重要,尤为必要。他指出,职业教育和产教融合有“三个必由之路”。
一、产教融合: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
产教融合,作为一种将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,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。它要求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,通过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,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。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物理叠加,而是要实现化学反应,即双方在教育理念、培养目标、教学内容、实践方式等方面形成深度契合,达到“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”的境界。
中国正在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产教融合模式,这既是对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经验的借鉴,也是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。“一体两翼”是新时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建设模式,其中“一体”和“两翼”各自承载着特定的功能和使命。
“一体”指的是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。这一模式要求围绕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和重大战略,选择有迫切需要、条件基础和改革探索意愿的省(区、市),在产教融合、职普融通等方面进行改革突破。具体来说,“一体”旨在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生态,通过统筹改革与发展,形成一批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新经验和新范式。
“两翼”则包括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两个方面。一是市域产教联合体。以地级市为单位,多方参与,旨在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。这一模式要求省级政府以产业园区为基础,打造兼具人才培养、创新创业、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。二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。以行业需求为牵引,组建跨区域共同体,实现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。这一模式要求优先选择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,支持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校、职业学校牵头,组建学校、科研机构、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,汇聚产教资源,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培养和技术创新活动。产教融合的实现,需要政府、学校、企业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。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,为产教融合提供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;学校应主动对接产业需求,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;企业应积极参与人才培养过程,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和技术支持;社会则应营造尊重技能、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。
二、四个合作:产教融合的必由之路
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,“四个合作”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路径。这“四个合作”分别是合作办学、合作育人、合作就业、合作发展。
(一)合作办学
合作办学是产教融合的基础。它要求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中来,形成利益共享、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。通过合作办学,可以引入企业的资金、技术和管理经验,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。同时,企业也可以借助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,开展员工培训、技术研发等活动,实现双方的共赢。
(二)合作育人
合作育人是产教融合的核心。它强调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,共同承担教学任务。通过校企联合教学、工学交替、订单式培养等方式,可以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,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。此外,企业还可以派遣专家到学校授课或指导学生实习,将最新的行业知识和技术引入课堂教学。
(三)合作就业
合作就业是产教融合的落脚点。它要求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搭建就业平台,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。通过校企合作举办招聘会、建立实习实训基地、开展校企联合培养等方式,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。同时,企业也可以从合作院校中选拔优秀人才,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储备人力资源。
(四)合作发展
合作发展是产教融合的深化和拓展。它要求职业院校与企业在更深层次上开展合作,共同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。通过校企联合研发、共建创新平台、共享知识产权等方式,可以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,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。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,也为职业院校提供了更多的科研机会和教学资源。“四个合作”的实现需要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深度沟通和协作。双方应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,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,确保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持续改进。同时,双方还应加强文化交流和人员互动,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,为合作的深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
三、“五金”建设:“四个合作”的必由之路
“四个合作”为产教融合提供了具体的实施路径,但要确保合作的深入和有效,还必须加强“五金”建设。这里的“五金”指的是专业、教材、课程、师资、实践这五个直接关系职业教育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。
(一)专业建设
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的基石。职业院校应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,动态调整专业设置,确保专业与产业的紧密对接、高度适配。同时,还应加强专业内涵建设,提升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特色优势。通过建设一批特色鲜明、优势突出的专业群,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选择和职业发展路径,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。
(二)教材建设
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。职业院校应与企业共同开发教材,将最新的行业知识、技术标准和案例融入教材内容中。同时,还应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和创新性,采用多样化的教材形式(如纸质教材、电子教材、网络教材等),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。通过建设高质量、有特色的教材体系,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。
(三)课程建设
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的关键。职业院校应与企业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,确保课程与岗位需求的紧密对接。同时,还应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,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。通过建设一批精品课程、特色课程或在线开放课程,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、多元的学习体验。
(四)师资队伍建设
师资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。职业院校应加强与企业专家的合作与交流,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实践导师,参与教学和科研工作。同时,还应加强校内教师的培训和实践能力提升,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参与企业项目。通过建设一支高素质、双师型的师资队伍,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、实用的教学指导。
(五)实践基地建设
实践是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。职业院校应与企业共同建设实训基地,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实践机会。同时,还应加强实训基地的管理和运营,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。通过建设一批高水平、现代化的实训基地,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、在学习中实践,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。
“五金”建设是产教融合深入发展的内在要求。职业院校和企业应共同投入到“五金”建设中来,加强合作与交流,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。同时,政府和社会也应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关注,为“五金”建设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条件。
四、推动职业教育大改革的策略
在产教融合、“四个合作”与“五金”建设的框架下,推动职业教育大改革需要多方面的策略和支持。
(一)强化政策引导和支持
政府应出台更加明确、具体的政策措施,引导和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。包括提供财政补贴、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,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;同时,加强对产教融合项目的监管和评估,确保合作项目的质量和效果。
(二)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
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,借鉴国际先进经验,推动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。通过与国际知名职业教育机构或组织建立合作关系,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学理念,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。
(三)推动信息化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
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,信息化已成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。职业院校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,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,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。同时,还应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,构建数字化、网络化的职业教育体系。
(四)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
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是确保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。职业院校应与企业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和方法,对学生的学习成果、实践能力、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。同时,还应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,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,确保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。
(五)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
社会氛围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。政府、媒体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,营造尊重技能、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。通过宣传优秀技能人才的事迹和贡献,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吸引力。
五、结语
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,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。产教融合、“四个合作”与“五金”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关键要素。通过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、深化校企合作、推动信息化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以及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等策略的实施,可以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,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。
在未来的发展中,中国应继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产教融合模式,加强与各国职业教育的交流与合作,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。同时,职业院校和企业也应不断加强自身建设,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产业服务能力,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。